穆特鲁根本不是神童,穆特鲁在少年时代根本没有取得任何出色成绩,真正的神童只有纳伊姆•苏莱曼诺尔古. |
普蒂查尔村,一个坐落于保加利亚边境群山中的不起眼的小村庄,虽然除了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以外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脑海中构想一幅这样的画面:村口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纪念碑,碑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
“1967年1月23日,世界上最伟大的举重运动员纳伊姆?苏奈曼诺尔古在此诞生。”
身材矮小无疑是纳伊姆从事举重运动的最有利条件,8岁时的纳伊姆只有1.15米(我8岁的时候都超过1米3了)体重25公斤。11岁时他被当地一家举重俱乐部的教练图卢莫夫看中开始了举重训练,在最初两年的训练里他全面接触了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因此在13岁开始正规的举重训练以后成绩进步非常快,14岁时就已经在一系列比赛中崭露头角。
1982年8月,15岁的苏莱曼诺尔古首次参加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即以抓举110公斤挺举140公斤总成绩250公斤击败了那些比他大四五岁的选手夺得52公斤级抓举银牌、挺举和总成绩金牌。1983年3月26日,刚满16岁的苏莱曼诺尔古首次叩开了世界纪录的大门:他在保加利亚的一次国内比赛中以挺举160公斤和总成绩285公斤打破了56公斤级的挺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同年10月23日他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5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由于经验不足,以抓举130公斤、挺举160公斤、总成绩290公斤夺得了56公斤级抓举金牌、挺举铜牌和总成绩银牌。于是在这一年里他就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即最年轻的男子成年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和最年轻的男子成年世界举重冠军获得者。
由于保加利亚追随前苏联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莱曼诺尔古没有获得在奥运赛场上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在另外的赛场上他还是用自己的实力向人们宣告他是未来世界举坛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84年4月27日在西班牙举行的欧洲举重锦标赛上他创造了56公斤级挺举168公斤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挺举起自身体重三倍的少年勇士;同年11月在南斯拉夫的一次比赛中他升到60公斤级参加比赛又挺举起185.5公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两个不同的级别都挺举起自身体重三倍以上重量的举重选手。接下来两年里他又连续夺得两次世界锦标赛的抓举、挺举和总成绩6枚金牌,并在1986年12月7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举重世界杯总决赛中以198.26分的成绩再次夺冠。
由于当时的保加利亚体委采用各种手段诱使或逼迫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因此苏莱曼诺尔古与他的顶头上司一直闹得很僵:苏莱曼诺尔古认为自己在世界上已经对所有对手具有绝对优势,没有必要再通过服用兴奋剂这种既见不得人又有可能导致名败身裂的行为来进一步提高成绩。这次到澳大利亚比赛终于给苏莱曼诺尔古提供了逃离兴奋剂阴影的机会,他夺冠的当天晚上就从保加利亚举重队庆功仪式上“失踪”,三天后他出现在他的老家土耳其并宣布脱离保加利亚举重队。又过了四天他就获得了土耳其国籍并加入了土耳其举重队,按照国际举联规定,改换国籍的运动员在改换国籍后的头一年内不得代表新的国家参加任何国际比赛。因此1987年9月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人们没有见到苏莱曼诺尔古的身影。
1987年12月19日,刚刚获得参加国际比赛资格的苏莱曼诺尔古(他也是从这次比赛起正式使用纳伊姆?苏莱曼诺尔古这个名字的)参加了由土耳其举协举办的一次国际举重邀请赛,他在60公斤级的比赛中抓举起150公斤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抓举起自身体重两倍半重量的人,挺举188.5公斤,总成绩337.5公斤也都超过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其中挺举188.5公斤刷新了人类挺举起超过自身体重三倍重量幅度最大的纪录。
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由于政治原因错过了上一届奥运会的苏莱曼诺尔古终于有机会在竞技举重的最高舞台上一展身手。尽管当时的60公斤级有保加利亚的托普罗夫(世界上第一个挺举起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倍重量的人)和中国的叶焕明(奥运会前的一系列比赛中曾多次达到平或超奥运会纪录的成绩)两位高手压阵。但是当他们在准备室里看到那个个子矮小的“小屁孩”的时候,他们明白:自己这一次只能为银牌而奋斗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苏莱曼诺尔古没有给任何人以任何机会:当所有人都已经结束了全部试举以后他才出场开始试举,
6次试举6次打破世界纪录,一举把60公斤级的奥运会纪录提高了52.5公斤。最终以超出第二名托普罗夫(保加利亚)30公斤,超出第三名叶焕明(中国)55公斤的巨大优势夺得了土耳其20年来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回国后立刻成为了土耳其的民族英雄。
接下来苏莱曼诺尔古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不败神话,他几乎包揽了1989~1996年间(除1990年因腰痛没有参加当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举重世锦赛以外)的所有世锦赛和奥运会60公斤级和64公斤级举重金牌。(1993年国际举联调整男子举重级别,苏莱曼诺尔古升到64公斤级参加比赛)由于他的优势实在不可动摇,导致他所在级别的选手们纷纷改换级别以求能够有拼搏金牌的机会。
或许是厌倦了这种独孤求败的感觉,1997年1月3日苏莱曼诺尔古在夺得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举重64公斤级冠军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三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后宣布退役。顿时间64公斤级的所有选手都有种“天终于亮了”的感觉。然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却传出了“王者归来”的惊人消息:苏莱曼诺尔古宣布复出参加悉尼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的比赛!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赛的各国选手在赛前训练时看到苏莱曼诺尔古抓举150公斤——平当时由中国选手石智勇保持的抓举世界纪录;挺举190公斤——超出当时由中国选手乐茂盛保持的挺举世界纪录达10公斤之多以后都以为自己生不逢时又只能为银牌而奋斗了。但是更加惊人的一幕在悉尼的举重台上发生了:一生中未尝败绩的举重之神竟然以抓举145公斤三次失败而提前退出了金牌争夺。“瓦罐难免井上破,大将总在阵前亡”就如迈克尔?乔丹的第三次复出最终以冲击季后赛失败而告终一样,苏莱曼诺尔古最终也未能用一个完美的胜利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划上句号,给他自己以及喜爱他的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石瓦性格)
附录、苏莱曼诺尔古举重生涯主要荣誉:
最年轻的男子成年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1983年3月26日打破56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时年16岁2个月又3天)
最年轻的男子成年举重世界冠军(1983年10月23日莫斯科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56公斤级抓举冠军,时年16岁9个月)
世界上唯一一位挺举起自身体重三倍重量的未成年人(1984年4月27日欧锦赛56公斤级挺举168公斤,时年17岁3个月又4天)
世界上唯一一位在两个级别中都挺举起相当或超出自身体重三倍重量的人(1984年4月27日欧锦赛56公斤级挺举168公斤、同年11月24日南斯拉夫邀请赛60公斤级挺举185.5公斤)
世界上唯一一位抓举起自身体重两倍半重量的举重运动员(1987年12月9日土耳其“共和杯”国际邀请赛60公斤级抓举150公斤)
世界上挺举重量与自身体重之比最大的举重运动员(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60公斤体重挺举190公斤,相当于体重的3.17倍)
世界上第一位夺得三次奥运会冠军的举重运动员(1988汉城、1992巴塞罗那、1996亚特兰大)
世界上夺得举重世锦赛/奥运会总成绩冠军次数最多的运动员(共10次:奥运会3次,世锦赛1985、1986、1989、1991、1993、1994、1995共7次)
世界上夺得世界冠军项次最多的举重运动员(22次,与阿列克谢耶夫并列)
世界上夺得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项次最多的举重运动员(25次)
世界上打破举重世界纪录次数第三多的运动员(46次,如果国际举联不提高举重世界纪录认定标准的话他将9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世界上在成年以前打破成年纪录次数最多的男子举重运动员(30次)
|
不要去想爆发力这个运动训练学史上最错误的名词。因为我们只信仰力量! |
要把铅球推得远,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而如何去提高铅球出手速度呢?这里首先假设在技术相同,手臂长度一样的前提下,大力士与普通人在徒手移动手臂的速度不应该有优势,而且此种速度应该与神经反应速度与肌肉类型有关系,也就是说是天生的,可训性不好。为什么在负了重以后出手速度会有差别呢,唯一的因素是力量大小的原因,请看清是力量的大小而不是爆发力的大小决定了出手速度。
爆发力这种提法是非常不科学的,是速度决定了铅球的出手速度,而速度是由力量大小决定的。
在不增加力量的前提下你不可能提高运动速度,如果你速度提高了,其实是因为你的力量提高了。同理在速度不变的前提下你用的力也不可能更多。
其实这个原理如同汽车,在汽车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发动机排量越大速度越快。
只要记住以下二点,如果你要移动的东西是器械,如推铅球,举杠铃,你只要想着提如何去提高你的绝对力量就行了。如果你要移动的东西是你的身体,如短跑,跳远,那么决定你成绩的是你的相对力量,即力量与你体重的比值,在假设体重不变的前提下唯一的办法也是如何去提高你的绝对力量。
神经反应速度,肌肉收缩速度基本上都是天生的,而能大幅度提高的东西只有力量这个东西。
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是在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成绩与技能,所以世界上没有比谁个子高这种竞技,因为身高不是通过训练可以改变的。
记住,能通过训练提高的只有力量,耐力,技术三样最基础的东西,爆发力是什么东东? |
|
想知道人在多少岁时力气最大吗,看看吧
--------------------------------------------------------------------------------
Steve Goggins1963年出生,2003年创造深蹲1102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0岁
Chuck
Vogelpohl1965年出生,2007年创造深蹲1150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2岁,不过他还活跃在赛场上,这未必是他的最高纪录
Brent Mikesell1967年出生,2003年创造深蹲1141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36岁
Fred Hatfield1942年出生,1987年创造深蹲1014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5岁
Ano
Turtiainen1967年出生,2007年创造深蹲1102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0岁,不过他还活跃在赛场上,这未必是他的最高纪录
Ed Coan1963年出生,2001年创造深蹲1039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38岁
Gene Bell1956年出生,2006年创造深蹲920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50岁,不过他还活跃在赛场上,这未必是他的最高纪录
Phil
Harrington1973年出生,2006年创造深蹲905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33岁,不过他还活跃在赛场上,这未必是他的最高纪录
Igor Shestakov1969年出生,2003年创造深蹲854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34岁
Tony Conyers1959年出生,2005年创造深蹲854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6岁,不过他还活跃在赛场上,这未必是他的最高纪录
Rickey Dale Crain1953年出生,1996年创造深蹲800磅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3岁
稻羽秀明1944年出生,1986年创造深蹲4.7倍体重的个人纪录,当时是42岁 |
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
级别 |
国际级 |
运动健将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52kg |
|
230 |
200 |
170 |
130 |
56kg |
285 |
260 |
230 |
195 |
150 |
62kg |
305 |
280 |
250 |
210 |
175 |
69kg |
330 |
310 |
275 |
245 |
205 |
77kg |
355 |
340 |
305 |
275 |
225 |
85kg |
375 |
355 |
320 |
290 |
240 |
94kg |
385 |
365 |
330 |
298 |
248 |
105kg |
393 |
375 |
340 |
305 |
263 |
+105kg |
403 |
388 |
353 |
323 |
273 |
|